扫描二维码关注清风白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清风时评 > 正文 >

读不完的《梁家河》,悟不尽的人生理

文章来源: 作者:李沛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3日 点击数: 字体:


初时单位组织集体学习《梁家河》,人手一本,当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袋里只飘出一个声音—“历史都是为功成名就之人书写”。全中国那么多的地方在历史的变迁中,被时光打磨出最光鲜靓丽的样子。这中间必定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付出才有如今的模样,小小梁家河又能有多神秘,致使掀起学习的热潮,人人诵读,人人向往。带着这种质疑,我打算一看究竟。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贴着“黑五类”标签,逃离北京,选择了延安。山道弯弯,尘土飞扬,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鲜明的对比,给年轻的习近平蒙上了重重的阴影。“苦闷”二字根本道不尽他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逃兵”事件过后,面对现实,只有斩断归途,扎根农村,才是唯一的出路。他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梁家河。到最后,胃习惯了以前从未消化过的野菜团子、皮肤习惯了跳骚的叮咬、四肢习惯了艰苦的劳动。习近平褪去了身上的“城市味儿”,变成了地道的“陕北娃”。这种蜕变,饱含着对现实的和解、对命运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谦卑。

习近平的16岁,生活和希望如同黄河两岸,永隔一江水。放弃希望向生活妥协,或是追随希想,在现实中被撕碎,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习近平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智慧的做法。对梦想的希冀,从来都不是离开生活的空想,而命运犹如肩上的背篓,我们可以将希望将梦想连同残酷的现实一起装进去,盖一层薄纱,缓缓前行。终有一天,我们的肩膀足够宽厚,我们的内心足够宽广,掀开这层薄纱,我们看到,现实携着梦想正一路奔向希望的远方

高强度的劳动,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让习近平选择浑噩度日,他选择挑灯夜读,想尽办法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绘上蓝天白云,高山大海。为了一本《浮士德》,步行30里不觉路途之遥远。多年来,习近平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对俄罗斯的作家和作品如数家珍,连主持人都甚为惊讶。博学于文,并择善而从,这便是修身。

每次隔着屏幕,看到习总书记,总觉得这是一个笃定且胸怀宽广的人,带给人不卑不亢,踏实沉稳的感觉。我想这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是从梁家河一路走来的阅历累积而至,更是从小坚持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累积的精神财富所至。因此,作为年轻人,面对未知的未来,更要有习总书记“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态度,拿起书本,坚持阅读,丰富灵魂,提高修养,以此来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之路上走的顺遂,活得精彩!

书中关于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水坠坝、建沼气池的经历,更是触动我心。不仅敢想敢干,立足实际,突破环境限制,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亲自上手,打夯、搬石头,苦活重活抢着干。为了找到沼气池不通气的原因,反复检查,急得满头大汗,问题锁定在导气管上,拿起铁扦子就捅,即便溅一脸粪水,也挡不住灶台上蹿起来的火焰带来的喜悦。为什么别人不敢想而习近平敢想,因为他有更广博的见识,更开放的胸怀,更有一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迫切的心。为什么别人干不成而习近平却干的成,因为他深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通盘考虑,认真谋划,在每个可能出现挑战的细微处,都想到解决的良策。

作为普通的基层干部,我们应该从《梁家河》到什么?

一是同理之心;二是实干之风;三是清廉之气。习总书记扎根黄土地,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解决温饱要打坝建田;为了解决能源,要让沼气过秦岭;为了方便百姓生活,要办代销店。这就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一笔笔丰厚的财富皆源自实干。他再回梁家河,坚持付给乡亲的饭钱是他的清廉之气。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脚下更要沾得了泥土,我们的心中更要容得下百姓,我们的肩上更要扛得起责任,我们的身上更要有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

这是《梁家河》给我的感悟。不要小看“梁家河”,虽只是陕北一个普通的村子,却是时代变迁中,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它有大学问;不要小看《梁家河》,虽只是1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却是习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和深刻感悟的真实记录,它有大智慧。读不完的《梁家河》,悟不尽的人生理!


[打印文章]
更多
上一篇:余生,只做一件事[ 2018年09月0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