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我有幸参观了梁家河。车从延安出发,先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盛夏的延安没有想像中的酷热,枣园高大的树木夏荫正浓,翼护着那些朴素、陈旧,简陋却又在历史的教科书里熠熠生辉的房舍。杨家岭的早晨依然是“一片金色的阳光”。毛泽东主席亲手耕种的那片菜园还保留着。地里的玉米、辣椒、西红柿,仿佛是当年的后裔,依稀还在享受着那双指点江山的巨手的浇灌。
我们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家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两处的故居,中共中央办公厅遗址,中共四大的遗址等地。从那些简陋的房舍和陈设中,我们可以窥见当年革命的艰辛,也能从中感知一群有信仰、有热血的人于艰难困苦中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矢志奋斗的勇敢担当。从江西到延安,在中国共产党最艰难的时期,在中华民族最危急时候,是陕北这片黄天厚土接纳了辗转奔波的中国工农红军,并无私地庇护了他们,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在这里立足、发展、壮大,并由此走向中南海。这不由得让人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敬意。
车到梁家河,已是下午两点。阳光暴烈,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队伍排成长龙走回形通道进入。今日的梁家河已非昔日可比,它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景区,成为千万中国人朝圣之地。村上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望着车水马龙,鱼贯而入的游客,我们不会再为梁家河人的生计而担忧。
从景区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带领村民筑的淤地坝,至今这里仍是梁家河的“当家地”。在梁家河我并未遇见河,只远远地望见坝的另一边有一道狭长的沟道,好像也长着庄稼或水草。梁家河山上的植被比我想像中的要好,但也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土。即使是现在,梁家河的生存条件比起我们生活的陕南贫困山区还是有着差距。站在这里望着梁家河的山,梁家河的地,我们不难望见它贫穷落后的背影;不难想像一个北京来的年轻“后生”,要想在这里生存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作为小半个文化人我不善于拍马溜须,也不觉得文化为政治服务是天经地义。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他应该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不同于时俗的价值判断。但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同志稳健、深沉的形象,听到他从容不迫却又亲切睿智的讲话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虎行似病,鹰立如睡”这句话。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经历,怎样的修炼,才能波澜不惊,将强大深深地隐于一派温和之中。读过《梁家河》,到了梁家河,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一个北京城里的高干子弟,在家庭变故、人生低谷时来到梁家河这个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做饭没有柴禾,吃饭半年糠秕半年粮的穷乡僻壤,在陌生的环境和不信任的目光中生活。我能想到的词是沮丧和绝望,我想这种感觉,年少的习近平一定也有过,要不他也不会逃回北京。但他的际遇仿佛真的是要按照“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饭其体肤……”来设计的。在北京他被当作“倒流”人口抓起来,在派出所关了四五个月,在海淀埋下水管道。归途被斩断之后,十五岁的习近平听懂了他姨夫魏震五的话: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他人的看法,改变命运,终于从一个北京娃脱胎换骨成了梁家河的“村里娃”。他以他的真诚、仁义、干活儿从不“撒奸儿”赢得了村人的认可,并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村支书是共和国最小的官儿,但却是年轻的习近平展露才华、服务百姓最初的舞台。在梁家河我们参观了他带领村民打的青年井,建的第一口沼气,以及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的铁匠铺、代销店、磨坊……让人明白什么叫做:“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在梁家河习近平将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春天给地里送粪,夏天挑麦,冬天打坝,自己做饭、洗衣、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而正是这段生活,使他零距离地了解了农民的甘苦,了解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情,解了我们这个民族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培养了他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奠定了他对人民负责的工作理念。在十八大报告中他代表党和国家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看似高调的话,其实在梁家河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他最初的情感基础。
梁家河是习近平的试金石,也是他的磨刀石。艰难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教会他懂得思考和奋斗。最让我钦佩的是在那个知识并不被尊重的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没人管束、没人要求,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孜孜不倦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以致著名作家路遥后来都惊叹,习近平的知识面比他广得多,志气比他高得多。正是当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向光阴随寸功”的积淀,才有了后来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挥洒自如。
我们一行离开梁家河时已是傍晚,夕阳正无限深情地涂抹着陕北的黄天厚土,大地广袤,河山壮丽,晚风中树影扶疏,望着那些在黄土高原上顽强生长的树木,我在想,陕北干旱少雨,那些树要想长得茁壮是不是要比其它地方的树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才能汲取到水和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