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便喜爱读书,却是理智的喜欢,不曾废寝忘食,更不会夜以继日,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件放松的趣事,兴之所至便读了,不曾想起时便各自安好罢了。刚刚拿到《梁家河》时,也是兴味索然,想着不过是习总书记的传记罢了,并无新意。然而从翻开书本的第一页开始,176页的《梁家河》竟只用了一天时间便细细地读完了,其中最为吸引我的是“信念”二字。一直喜欢随性的生活,并不觉得“信念”有什么重要的,不过是心灵鸡汤般的词汇罢了。直到大学毕业,背井离乡,在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乡工作,苦闷过、迷惘过、想过逃离、也曾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对视,终究在良师益友的开解下,理智战胜了颓靡,踏实工作。
《梁家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是因为华章溢彩、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是不惧怕艰难困苦的,哪怕吃的酸菜就窝头,睡的是虼蚤藏炕头,干得是汗水和血流,也能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成长。习近平说:“我就是一个农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扎根梁家河,熟悉了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户人家,习惯了梁家河的饭菜和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接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干活的好把式、农民的知心人、致富的带头人。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他把为人民做实事作为毕生的信念。行胜于言,他说到也做到了。
可能会有人觉得,“为人民做实事”这话太大,身在高位才有说这话的资格和底气,对于我们这些社会机器上的小螺丝钉,不过是过过嘴瘾。
细想来,你、我和身在高位的前辈又有何不同?
如果你是清洁工,你就清洁好每一寸街道;如果你是教师,你就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如果你是扶贫干部,便做好每一件惠民小事。不过都是力所能及,始终坚持罢了。只是如此简单,便能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实现自身价值,难得的是不改初衷的“信念”。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挚友武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做行动上的巨人,是坚持不放弃的“信念”,让他退休后再回校园,可以心满意足的感叹“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余生很长,而我只想做一件小事:坚定信念,做行动上的巨人;存一个愿望:愿日后每一次回忆,是满足,不是负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