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清风白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清风时评 > 正文 >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读《梁家河》有感

文章来源: 作者:姜婷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7日 点击数: 字体:


新中国成立乃至其后的二三十年间,梁家河都还只黄土高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村子原有的静谧,他们搭乘知青专列,南行河南,再沿陇海线西行,到西安后北折,在离延安最近的铜川下了火车,之后又转乘卡车,一路颠簸到达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中就有我们现在亲切称之为“习大大”的习总书记习近平

虽然我在西安读了大学,延安也离西安不远,但是那时的我还是穷学生一个,所以并没有去过延安更没有去过梁家河。甚至在此之前对于梁家河也是知之甚少,直到读了《梁家河》,跟随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这里,才真切的看到了此处的与众不同。

“我人生在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看着书本封面上习总书记与当年的亲谈笑风生,我不禁陷入沉思,一个荒凉的农村有何大学问,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踏上了知青专列,一路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习近平先后突破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最终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与百姓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他处处留心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在梁家河人的记忆中,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他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铁片,铁片中间打个孔,穿上粗一点儿的棉线当捻子,就做成了煤油灯。捻子头是灯芯,灯芯不能大,得调小一些,大了费油,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比很多人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习总书记却是咬文嚼字、反复琢磨,他总是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研究透彻其中的精髓。习总书记说:“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他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最终从书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众多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

1973年,习近平有机会重返校园读书,但因政审不过被清华大学拒绝,只能去读延安师范大学,换作平常人,或许也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然而习近平或许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果断放弃,终于于1975年再次报考清华,最终如愿以偿。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青年习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学校,教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息与决心。正如习近平所言:“(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的确,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就像雄鹰勇于搏击,才更丰满有力,青松经历风雨,才更苍劲挺拔。习近平在最贫瘠的地方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上大学都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当其他知青陆续返乡,独留他一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是我们看到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印文章]
更多
下一篇:纪检干部要当好“护林员”[ 2018年08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