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在什么地方?
他在陕西、在延安、在黄土高原的深处。50年前的这个地方,荒凉、封闭、贫瘠。卡车带着年轻的知青们一路颠簸,目之所及是滚滚的黄沙,陕北冬天冰冷的灰色,以及蜿蜒盘旋的山道。知青们的兴奋之心逐渐冷却,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也在恶劣环境的打击下显得心灰意冷,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残酷猛烈撞击,让心难以安定。同样,对于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来说,不适应太正常不过。撕裂的年代、陌生的环境、不信任的眼神,孤独感就在他心中无限蔓延,多少个黑夜,多少次劳动的间隙,唯有与书为伴,才能平复内心的焦虑。从《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到《浮士德》、《当代英雄》,他在书中不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在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即便是艰苦的生活也没有磨灭他对理想的憧憬,反而在异样的环境中挖掘希望、寻找光明,充盈内心。
读《梁家河》,不禁被总书记的青春奋斗之路所动容。虽然有诸多不适应,但他坚韧不拔,一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从“北京娃”变成“村里娃”,扎根梁家河,做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在这里入团、入党、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为一位讲团结观的好知青,能吃苦的好青年,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2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打坝治沟,修沼气池、建铁业社......,以年轻的姿态,践行这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带领梁家河的人民群众摆脱贫困。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基层公务人员,我也常常在思考该如何度过这段青春岁月?读罢《梁家河》后我找到了答案。
摆正心态,积极融入,做团结好青年。看《梁家河》最大的共鸣就在于我也能感同身受到那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和孤独之感。初到工作岗位,一切都是不熟悉的。面对陌生,面对即将到来的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内心也是颇为慌张。我想很多跟我一样的青年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那么如何让自己融入环境、适应工作,就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在梁家河的日子里,青年习近平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而这样的教诲也是对所有青年的寄语。从心底热爱这份职业,热爱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工作集体,摆脱学生时代的稚气,当一个成熟、有作为的公职人员。“最重要的,要有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些年,总书记比我们还要小,面对比我们还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做到用奋斗充实自己的青春,我们现在又何尝做不到呢?
坚持学习,读书修身,做向上好同志。“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这是总书记2013年面对媒体采访时说的。我想在梁家河的那些岁月里,正是那一本本厚如砖头的书,点亮了他年少的心,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时刻带着求知的渴望,也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多做、多观察,在实践中融入广袤的农村大地,学习如何开展基层工作;另一方面则是要多看、多读书,“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经常去看一些与基层有关、与农民有关、与农村有关的书籍,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前人的总结,了解工作模式、摸索工作方法,让自己在“干中学,学中干”,用书本给予的力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扎根基层,不忘初心,做有为好干部。“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掷地有声,充满感恩。梁家河教会了青年习近平“土”的学问,而我们中国最需要的也是了解“土”学问的人。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里,总书记对农村的各种活计已经非常娴熟,他立足黄土高原缺水的实际条件,广泛开展农村工作,淤地坝、建深水井、修沼气池、每一项工作都扎实稳健,直至百姓心底。到如今,我们在面对基层工作时,也应该保持这样一份初心:服务群众要真心实意,要匠心永恒。尤其是在我省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作为年轻的帮扶干部,我们要多到村上去,多到户上去,了解真实的贫困现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就像总书记一样,梁家河的百姓需要什么,他解决什么。50年前的梁家河,有一群知青在哪里扎根奉献,而现在的脱贫攻坚事业也需要我们这样的青年人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贡献一份年轻力量。
《梁家河》是一本书,也是一味药,它治愈了我这样一位“新人”内心的焦虑,让脚步不再踟蹰。用读书摆脱迷茫,用奋斗充盈青春,用活力点染四季风景变换的农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