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清风白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清风时评 > 正文 >

一碗水端平,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文章来源: 作者:刘侠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4日 点击数: 字体:


“一碗水端平”意思是处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我在拜读《梁家河》这本书时,对“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的叙述引起了深刻的思考:习近平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 石春阳为人实在,很器重他,就推荐他当了队长,支部委员。1975年习近平又推荐他当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两人一起搭班子,石春阳跟习近平学了不少东西,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一碗水端平”。

在当年生活困难年代,围绕救济粮的分配,习近平带领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粮食多少,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10点一直忙到凌晨5点,实实在在地弄清了各家存粮情况,谁家粮食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谁都没有话说。

在梁家河,习近平这种公正、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石春阳一直深深牢记心中,关于 “一碗水端平”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他发现,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注重的是公平,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最重要的是碗里要先有“水”。怎么让碗里有“水”呢?石春阳结合县上的发展规划,提出在梁家河发展苹果产业的设想。201551日,梁家河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无不彰显“一碗水端平”的大智慧,从飞梁架柱改革的制度设计、从反腐倡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从“一带一路”促进世界发展、从倡导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无不得以全面的体现。

我们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如果能认真从《梁家河》书中汲取大智慧养分,把“一碗水端平”理念为遵循,作为人生必修课,不仅受人敬佩,更能激发大家谋事干事的动力,也必将是人民好公仆。

古人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有的领导干部,个人能力不是不突出,处理人际关系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众人不服、怨声载道,毛病就出在没有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人。也有的领导干部,养成习惯性的偏心:对待亲朋好友,他们笑脸相迎、竭心尽力,甚至公然违背原则,为“自己人”大开绿灯;面对“利益盟友”,他们相互称兄道弟,大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正常规则;对待普通群众,态度冷漠、横眉冷目,即便是分内之事,也会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势必加剧“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

领导干部只有把坚持公平作为权力的底色,才能把自己手里的“碗”端平。安心做人、放手做事,摒弃私心的影响、人情的干扰、利益的羁绊。在各种诱惑面前,要给自己装上清除一切私心杂念的“除尘器”,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大堤坝”,守住做人为官的底线。慎权、慎利、慎独,摒弃私欲杂念,确保思想干净、无杂无尘,避免权力观被扭曲异化,杜绝出现一碗水端不平毛病。

领导干部只有把公私分明作为基本职业操守,才能把自己手里的“碗”端稳。时时用公与私这把尺子考量自己的党性,事事捧出一颗公心,摒弃“私心杂念”,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方能清白做人、坦荡为官。不能出现因为你是百姓你靠后,你是朋友你走前的思想,也不能出现开“后门”、走近道的现象。要遵守党纪国法,严格依规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坚决避免权力被私用、滥用;坚决做到勤于问政、问计、问需,竭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防止群众不服,导致一碗水端不稳现象发生。

当前,脱贫攻坚是各级党政干部的最大政治任务。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需要“一碗水端平”的精神。扶真贫真扶贫,实质上就是公道正派、热心为民办实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富民产业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让贫困群众脱贫,同步够格迈入小康。


[打印文章]
更多
上一篇:梁家河,奋斗的青春不负韶华[ 2018年08月14日 ]
下一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2018年08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