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清风白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清风时评 > 正文 >

干部作风在餐厅中转变----白河党风廉政建设侧记之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体:

                                 家居白河城关的刘某凭着世代经商的敏感,认为撤区并乡建镇后的茅坪是块发财宝地,于1997年紧邻茅坪镇政府开了一家餐馆,生意甚是红火。殊不知,一年时间,经营就每况愈下,到1999年9月不得不关门停业。目前,在白河基层乡镇象这样依靠政府支撑而倒闭的餐饮行业,已达18家之多。而白河的干部作风也在这些餐馆的关门声中得到了转变。
    政府失去了营业性餐厅,干部下乡招待是否成了问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得如何?通过走访,我们从全县的40多个“廉政灶”中得到了答案。
    白河山大沟深,土瘠地薄,十年九旱,年年有灾,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旱作农业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该县从1972年开始,大力弘扬治山创业精神,坚持20年修田造地不间断,在陕南山区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自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后,由于缺乏好的发展思路和切实可 行的发展项目,全县处于严重贫穷状态,而一些部门和乡镇为了支撑门面,就过起了寅吃卯粮的日子。单位领导经常陪吃陪喝,干部心里有想法就消极怠工,群众难和干部见面,关系就逐渐紧张。
    面对这种人心思散的局面,白河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领导带头执行“县内不做客、同城不招待、下乡不饮酒”的纪律规定,在全县普遍推行村组零接待制度的同时,县上要求所有乡镇和单位都要建起“廉政灶”,并且发文明确规定,年内建起“廉政灶”的单位给予5000元补助,否则,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首先从自身做起,领导的客人、来城关办事的乡镇领导、联村的干部来县上,一律在机关食堂就餐。领导的带头就是无声的命令,全县当年就建起廉政灶32个,节约招待费高达200余万元。
    单位建起了“廉政灶”,干部就餐有了保障,工作也有了规律。不管是县直部门,还是基层乡镇,每天早晨7:30以前在机关食堂用罢早餐,就立即奔赴各自的岗位,已经成为无形的纪律。已在乡镇担任了8年领导干部的四新乡党委书记项行成说:“几年前,干部八、九点还在政府蹓达,叫他下村,以没吃早饭就搪塞了。现在我们订立了严格的伙食管理制度,早上7点早餐一罢,干部都会自觉下乡,没有人再逗留机关。”如今,四新乡机关对门,一家曾经风行一时的营业性食堂,只留下了“美食快餐方便群众,佳肴成席迎来顾客”这幅依稀可辨的对联残迹,经营老板已外出打工两年。
    就餐制度的建立带来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而最能得到实惠的还是群众。西营镇柳树村五组村民汪道明,因为住居偏远,家中至今还存有1981年的小麦,他认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但今年通过干部经常上门做思想发动工作,他意识到光靠种粮不能致富,今年一次就种了7亩黄姜。去年秋播时同干部顶牛,硬是种了10亩小麦的西营镇柳树村寡妇徐维芳,今春在干部的再三动员下,毁了小麦种黄姜,今年最少也能收入2万元。象这样的事例在白河的乡乡村村中比比皆是,也正是从餐厅中变出来的干部作风,带来了白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干群关系的密切。
             


[打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