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一本好书,我从里面读到了很多,其中最容易读到的是至纯至善的心,也许是因为打小生活在农村,也许是因为亲身体验过黄土高原的风沙,那种质朴的感动,是一种会让人眼眶微涨、心里微酸的感同身受。
夜深人静,油灯常明,有人捧一本书,久久的坐,没人知道,那时那刻,他心里曾涌起过怎样的波涛,那些书本带来的震撼,在他心里起伏、翻涌、最终沉淀。
“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扎根梁家河的那些年,习近平把读书当做另一种呼吸,深夜微明的点点火光,照亮了他青年时期迷茫的内心,也照亮了他坚定信念前行的路。
“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感受书中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人性变化,伴随着思考、借鉴、批判,终将书中的一幕幕深藏于心,构成自己内心世界的天空、海洋。
“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的东西。”习近平在演讲中用“墨菲斯托”回应“中国威胁论”,就是脱口而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众多引经据典,也是脱口而出。学以致用,我们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其实读书早已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我见过领导清晨翻阅的报刊,也见过老党员揣在怀中的旧书,还见过放牛娃摊开在树荫下的小学课本。记得下乡扶贫的时候,第一眼注视到的是在村址设立的农家书屋,我看着那幅农家书屋的海报,沉思良久,如果没有那一抹书香,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书中常见的历史、常识和道理等知识,还有畅游书海的精神享受,郑成功就曾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悠悠书香传承千年,整整一架书散发出的何止书香,那些被翻阅的痕迹,那些被折叠的页角,明明是一帧一帧有关文化传承的连环画。那一抹书香暖过多少人贫瘠的岁月,给过多少人命运的指引,又改变了多少人本可能平庸的一生。
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件好事,可是,看看周围的一尺三寸天地,还有多少人能静心去书海畅游呢?小时候,比起其他小朋友我读了不少书,像高尔基、朱自清、路遥、曹雪芹等等,那时候总觉得自己“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可一路走一路丢,曾几何时,我竟然丢失了曾引以为傲的那抹书香气息。蚌拥抱砂石百般磨砺才含化成珠,而本身就自带华彩更甚于珠的书,我有什么理由不读呢?幸好,此刻拾起也不算晚。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那一抹动人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