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一个让习近平主席魂牵梦绕的地方。梁家河的每一孔窑洞都装着习主席满满的回忆,每一寸土地都书写着他奋斗的青春。七年的知青生活,注定让梁家河成为习主席一生的牵挂。
乡情
梁家河是一抹乡情,铸就了习主席亲民爱民的情怀。在梁家河,每一孔窑洞都是习主席的“家”。这里有他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白米饭,有他吃过最香的羊肉,有他念念不忘的腌酸菜。在梁家河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融入交织了习主席与乡亲们之间的绵绵深情。后来他离开梁家河,听说村民梁耀辉妻子生病,便寄钱为其治病,他出全部的路费、医疗费接吕侯生去治腿疾,他说为他们治病花多少钱他都愿意。他深深爱着他们,他们也深深地爱着他,至真至诚、至纯至美。正是这种融入血液的乡情,奠定了习主席亲民爱民博大情怀的情感基石。
乡情就是和人民群众一起在日常的粗茶淡饭、家长里短中建立起来的朴素情感,是一种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眷恋之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心怀这样一份真挚的感情,这是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于群众的不二法宝。尤其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深厚了,他们才会信赖我们,向我们倾吐心声,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才能利用群众的智慧来解决群众的矛盾,基层工作才可干得得心应手。然而,现在部分党员干部久坐机关,贪图安逸,工作作风浮而不实,下乡只是蜻蜓点水,走走形势,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甚至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反思自己,这种危险的苗头也正在滋生。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因此,拧紧思想的发条,扑下身子走贫访困,长久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当前需要不折不扣去落实的。
信念
梁家河是一种信念,坚定了习主席为国为民奉献的初心。在梁家河,习主席曾不被接纳,曾被恶语中伤,也曾当过“逃兵”。但是他痛定思痛,从自己身上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初心让他由被动到主动,完成了一个“北京娃”到“农村娃”的蜕变,从而赢得乡亲们的信赖。他又在一次次递交入团、入党申请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炼中让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后来,习主席离开了梁家河,但他的心留在了那里。梁家河是中国乡村的缩影,习主席心中装着千千万万个梁家河,他一直在践行着当初立下的理想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谋事干事的内生动力,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干事、肯干事,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基层工作环境相对清苦,部分党员干部在面对复杂棘手的矛盾和问题时,在面对工作中受到的一些小委屈时,不免会心浮气躁、心生抱怨,产生畏难情绪,被动应付工作。包括我自己,也曾出现过攀比、消极懈怠这些负面情绪的苗头。想想当初习主席在梁家河的情境,与我们目前的困难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说到底还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经过淬炼,难以成钢,基层是个大熔炉,是党员干部淬炼成钢难得的舞台,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把握机会,尽情燃烧自己,让为人民奉献的品格得以磨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得以提高,真正做到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修身
梁家河是一束光,照亮了习主席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光明。习主席酷爱读书,在梁家河的知青窑洞里有一盏自制的油灯,在漫漫长夜中陪伴了习主席整整七年。白天他在田间地头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就着油灯进汲取思想和精神上的营养。正是这种“农民化实践与书中理论的结合”,积累奠定了习主席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知识与本领储备。爱读书的人自带正能量的光芒,梁家河的很多“小伴们”在他的影响下,都在那时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关乎着人生的选择。离开梁家河,习主席生命中的那束光也从未消失,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能够在世界人民面前散发出代表国人的自信与从容,背后无不隐藏着他读过的书。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习主席读书“有思考、有批判、有借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或许我们无法达到习主席的读书深度,但是“多读书,读好书”应该始终是我们秉承的原则。在如今文化资源铺天盖地的信息时代,我们往往更醉心于各种快餐式、碎片式浏览,把被动接受的海量的信息误认为就是读书学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阅读过程中如若不懂得思考甄别,取精华去糟粕,那我们的读书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稍有不慎就会随波逐流、误入歧途。我们唯有带着墨香阅读经典的书籍,才能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增长知识、增长本领、增长才干,才能在指导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感谢《梁家河》,在给予我温暖与力量的同时,如一面镜子让我洞见内心深处的“斑点”,唤醒我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恐慌”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