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关镇党委政府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出发点,在加强社会管理进程中创新服务体制、深化服务内涵、增强服务实效,不断探索管理服务新模式,突出抓镇机关、社区、村级服务,规范镇村(社区)服务群众工作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抓机关服务,突出镇域服务特色。为了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镇机关积极推行“AB岗”工作制度和“导办员”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全面提升了干部服务水平,打造出了基层服务型政府新载体。一方面,推行“AB岗”,确保服务“零空缺”。镇机关干部以A岗为主、B岗为辅,两个岗位之间顶岗或互为备岗,A岗责任人因事离开工作岗位时,B岗责任人立即替补上岗,履行工作职责,并享有A岗责任人的职责权利。“AB岗”责任人相互学习业务,且“AB岗”实行人员固定,没有空岗缺位,保证有人坐班,接待并处理有关事项。同时,综合考虑工作分工的关联性和岗位特殊性等因素,科学制定《2013年城关镇机关“AB”岗位设置一览表》,明确全镇机关 36个岗位的“AB”岗位人员设置。镇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组每个工作岗位均实行“AB岗”制度,每个岗位有至少2名经办人员相互替补,确保工作连续性。另一方面,实行“导办制”,当起“服务生”。在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明确党员群众办事的“导办员”,全程引导陪同来访群众办事。“导办员”不仅给办事群众、来访人员提供相关业务咨询等服务,对于前来办事群众或来访人员,“导办员”还引导办事群众办理事项直至办结;对程序简便、手续齐全,且提出代办要求的群众,“导办员”无偿代办该事项;如果群众办理事项因需现场勘查、上级审批等原因不能即时办理,由“导办员”向办事群众承诺办理时限,并负责跟踪督办,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结。同时将其姓名、职务、照片、办公地点、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等信息及时通过公示栏公示,让来镇办事党员群众一目了然,更进一步提高“导办”质量,提升“导办”服务水平,促使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抓社区服务,推行社区网格管理。在认真总结过去服务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党建主题活动开展,在清风、桥儿沟、狮子山三个社区先行试点,开展城市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社会管理的新探索。结合社区实际,创新举措,通过调查摸底、划分网格、绘制地图、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建立制度、集中评议等多个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以“12368”运行模式为抓手,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形成党建和社会管理新格局。即:推行“一线服务”,由网格工作队伍上下联动,整合服务内容,主动入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构建“二维结构”,进网格周期性的重点工作和社区网格员日常性工作相结合,实现基层职能网格全覆盖,编织上下交叉、条块结合的便民、为民、惠民服务体系;搭建“三级网络”,形成“镇—社区—基础网格”三级便民网络,实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实施“六大体系”, 在各个社区实现“六进网格”(党建群团、人口计生、社情调研、城建卫生、综治维稳、民政社保进网格)的基础上,相应建立六大服务体系,为辖区居民提供全覆盖、全方位的动态服务,努力使公共资源整合化,管理服务水平更有效率;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服务机制更加便民;管理队伍务实化,管理服务作风更加深入;优化“8+X”服务,综合社区党群知识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扶贫帮困助残、人口计生保健、治安巡逻防控、政策法规宣传、职工妇女维权、文化卫生娱乐八项日常服务项目,再根据社区实际,各社区自主创新一项服务内容,力争做到“一社区一特色、一网格一亮点”。
抓村级服务,搭建村级服务平台。按照“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农村产业有一定规模、未来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原则,在距离镇机关所在地比较远的行政村,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集中设置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警务室、计生活动室、卫生室、动物防疫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服务室、广播室、购物超市、健身场地等办公服务设施,规范服务制度,建立“直通车”办事和购物、就医服务保障机制,细化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全程代办、文体休闲、志愿互助、矛盾调处等多项服务。服务中心建成后,村干部轮流值班,村民有事没事,可以到村“两委”找干部谈谈心;办理证照有人代办;头痛脑热可以就近诊治;生产生活困难有人上门服务;农闲和茶后饭余,可以到服务中心看书、上网、锻炼身体。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村级组织服务场所实现了标准化、公房化,原来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现在服务中心仅综合业务用房面积就达320多平方米。目前,建成的中营、胜利2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已全方位开展为民服务工作,群力村办公活动场所已纳入建设规划,拟按全县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模式进行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