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民政局原副局长、中心敬老院原院长王太贵侵占五保供养资金问题,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将其涉嫌违法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白河县纪委官方网站上,连续通报多起扶贫领域典型腐败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上下同心、精准施策,更需要严谨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今年以来,白河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零容忍”整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问题虽小,民心事大
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虽小,但让群众感觉到了切肤之疼。
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在在惠民政策中,存在有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贪污侵占等行为,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多发区,其影响的不仅仅是群众利益受损,更是事关人心向背。
白河县委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的有力抓手,定期研究部署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县纪委7名班子成员包联11个镇;11个镇党委109名班子成员包联117个村(社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的工作局面。
建立了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移送问题线索制度,每月组织召开1次联席会议,每季度开展1次扶贫领域问题线索排查,对相关部门移送的问题线索由案管室进行统一管理。今年以来,共受理相关部门移送扶贫领域问题线索40余件,立案审查28件。
“没想到被侵占的钱终于拿回来了”,双丰镇阎家村村民李长华从镇纪委领取了被组干部侵占的退耕还林管护费资金900余元,感动地说到。
白河县纪委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线索排查力度,把脱贫攻坚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纳入工作重点,先后成立了8个巡察组,对脱贫重点村进行了专项巡察,重点围绕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扶贫惠民政策落实、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执行纪律规定及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大排查。8个巡察组共走访群众4000多户1.2余万人,发放各类资料2万余份,排查问题线索200余个,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重要问题线索37件,其中运用“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处理20余人次,立案1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5人。
作风好坏,事关全局
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给群众带来是更高层次的获得感。
仓上镇槐坪村村民李再金,今年70多岁,家有5口人,他和老伴年老无力,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他说:“以前村上事务我们都是糊里糊涂,现在凡是涉及老百姓的政策,全部都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有什么事大家评评,今年我享受了农村低保,生活有了保障。”
这种变化,源于县纪委查处槐坪村村干部虚报冒领低保资金违纪行为之后。该问题线索处置后,仓上镇党委召开镇村干部大会,对违纪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党员干部引以为戒、吸取教训,不断增强纪律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抓好村务公开、村财镇管和村级财务审计三项工作,把各个环节工作做细做实,把从严治党的纪律要求转化行为准则和行动自觉。
惩处“苍蝇”,不仅仅是基层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得到了严肃查处,更多是党员干部畏纪知止,群众办事不找关系、不打点等不良风气和颠倒的是非观、价值观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纠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作风正,则事业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76个县直单位包抓4000名干部结对帮扶5000贫困户,五年来,减少贫困人口4.14万人。
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充满活力与生机,释放出更多的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众。
责任到位,一抓到底
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和腐败问题,重点在于狠抓责任落实、传导责任压力。
县委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县委全委会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每月至少听取1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坚决支持案件查办工作。
动员千篇,不如问责一次。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制定了《白河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问责实施细则》,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今年以来,共集体约谈主要负责同志90余人次,实施扶贫领域工作问责追究7起13人。先后对宋家镇东桥村党支部书记虚报茶园面积套取产业奖补资金、冷水镇川大村脱贫攻坚工作队责任队长在脱贫攻坚中作风不严不实等问题落实了“一案双查”,释放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县纪委深入推进纪检干部专职化、执纪审查设施标准化、执纪审查工作规范化的“三化”建设,全县11个镇纪委书记全部单设、配齐配强镇纪委领导班子,并一律不分管纪检业务以外的工作,投资近百万元在11个镇建成标准化谈话室,制定下发了《进一步规范纪律审查工作的通知》,统一制作了案件办理流程图,促进纪检干部聚焦主业主责,强化监督执纪力量。
民之所呼,则政有所应。白河县以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到实处,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