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出海月,不做归山云”,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彼时,诗人卧病在床,收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兼好友的来信,深受感动,遂在病榻上提笔疾书,以此诗回赠,表达自己在困境中仍不甘平庸、不愿安逸的态度。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有这种决心,勇当深化改革的“出海明月”,不做安于现状的“归山闲云”。
要牢记“出海”的初心。明月出海,必遇险恶风波;闲云归山,自是悠然惬意。有人说,两种选择都没有错,只是人生的际遇不同。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做“出海明月”是党员干部唯一的使命。改革推进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涉及范围更广、触及利益更深、攻坚难度更大。面对重重困难,唯有进一步根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聚焦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改革,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真正做到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让党的“皎洁月光”惠及万千百姓,才能不负初心使命。
要找准“出海”的道路。沧海茫茫,荆棘密布,如何取得胜利?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1948年的淮海战役,面对拥有高端武器的国民党大军,共产党人用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全胜。当时的胜利从何而来?陈毅将军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时至今日,“依靠人民”仍然是我们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伟大创造,“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充分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改革凝聚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更要让人民来评判,在人民的意见建议中寻求改革的金点子、妙法子,确保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齐心协力“扬帆出海”,见证“明月万里”。
要砥砺“出海”的本领。温室里长不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劲松,平静的海面练不出搏风击浪的水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满挑战,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又何尝不是砥砺本领、展示自我的绝佳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蓝图已擘画、任务已明确,党员干部要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力争在本行业本领域做成“行家里手”。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创新”,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汲取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更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对“上”吃透政策精神,对“下”摸清基层情况,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用“小创新”落实“大战略”,用“小谋划”实现“大突破”,真正让创新成为我们“破浪出海、得见明月”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