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对白河发展来说是及其不平凡的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白河人民成功战胜“8.06”特大暴雨洪灾,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3.9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8元,分别增长17.3%和15.8%。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0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72个,当年新开工项目58个,事关白河长远发展的“十大工程”扎实推进。2012年高考二本上线1175人,直升率和万人比位居全市第一,3名考生获市政府励志奖,2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同时,省级教育“双高双普”、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四大创建”扎实推进。省级绿化模范县获得命名,生态移民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现场会上交流发言,陕南移民搬迁和中小企业发展受到省政府表彰,全省农业信息化和全市移民搬迁、作风建设、高中教育等现场会在我县相继召开。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白河人民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白河转变干部作风,以优良作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抓班子带队伍
为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县纪委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在加强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深刻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班子成员拒腐防变能力和纪检监察工作水平。针对乡镇换届选举后,全县大部分镇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的现状,县纪委积极与组织部门协调,通过组织推荐考察,从现有乡镇副职中转任纪委书记11名,做到了全县镇纪委书记单设全覆盖,为纪检监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强基础抓便民
为方便群众办事,全县建立了75个县级便民服务窗口,12个镇级便民服务大厅,60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县有“服务窗口”、镇有“服务大厅”、村有“服务中心”的“一窗式受理、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2013年即将启动县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在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上,继续扎实开展“治懒增效、治散强纪、治庸提能、治腐促廉”为主要内容的“四治”活动;在全县创新推行“三牌一日记”岗位监督制度,实现了为民服务程序化、透明化。不断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明窗口示范单位”、“人民群众满意基础单位”创建活动,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建制度重管理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落实中央改进作风“八条规定”为重点,县委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七条规定》,结合市纪委出台的“工作纪律十个严禁”,县纪委制定出台了“严肃整治领导干部作风的六条规定”,《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十个严禁”和“六条规定”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干部工作纪律管理。认真落实领导挂牌群众点名接访、镇公务接待廉政灶、村民监督委员会、信访听证终结、办案协作区等制度,不断改进方式、完善流程、拓展范围、强化保障,促进了制度执行落实的规范化、常态化。
优环境促发展
为加快全县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县纪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强化责任追究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的纪律规定》,重点开展了对民生工程、惠农资金、食品安全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不断加大投资环境治理工作,向汉江白河电站、县高级中学等7个重大项目派驻监察组,强化监督检查。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出台了“优化县域经济环境若干规定”、“优化投资环境十条禁令”等;扎实开展投资环境公开承诺活动,全力优化投资环境,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行为的发生。
重督查严查处
县委、县政府“五人”督查组,紧紧围绕全县全年重点工作,经常不定期开展督查活动,确保全县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县纪委监察局、县委作风办聘请了20名效能监察员,成立4个效能督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督查、明查暗访的方式重点就“十个严禁”和“六条规定”执行情况、“五股歪风”等进行明察暗访,促进全县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明显好转。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教育收费、农民负担、食品安全、征地拆迁、公路“三乱”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作为干部作风整治的重点,集中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2012年,全县共受理来信来访61件次,初核76件次,立案21件,结案21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5人(其中科级干部1人),开除党籍2人,对17名党员干部实施了警示训诫,下发监察建议书6份,提出监察建议21条,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风清气正好扬帆,快马扬鞭正其时。在党的十八精神的指引下,白河借势抢抓机遇、突破发展,用“敢为人先创大业,誓以三苦换甘甜”的决心和实践赋予了“三苦”精神新内涵。